A股何时才能迎来下一个京东?

时间:2014-06-19  来源:昭时投资  阅读量:2314

最近京东成功赴美上市,接下来的阿里巴巴也将步其后尘,国内优秀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花落国外,真是羡煞国内A股市场的投资者。像京东、阿里这类互联网时代的宠儿,参考2013年国内创业板市场对这类“触网”公司的估值水平,如果选择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很大可能会受到更热烈地追捧,融到更多的资金。

京东赴美上市获得热捧,一方面反映出国际资本市场对于公司本身以及中国经济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国内资本市场亟待改革的迫切。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京东为例,公司2013年的收入规模突破1000多亿,提供了近3万个工作岗位,并且计划2014年还要增加1万个岗位,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谓是天高海阔。类似的还有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这些不断通过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公司代表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所在。但非常可惜的是,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流程,让这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资金需求紧迫的公司无法选择国内市场,只能“肥水流向外人田”。

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国内投资者损失了这样的投资机会。但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的本质来看,国内资本市场的现行规定已经无法服务于国内众多企业发展的需求,比较下截止5月28日证监会预披露的公司数量406家与下年内才能完成100家公司的上市目标之间的差异:仍有众多企业“嗷嗷待哺”。

公司发展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原始积累的资金、外部借入的资金和将公司未来收入资本化的资金。这三个来源以个人买房来比喻就相当于首付款、向亲戚朋友的借款以及从银行获得的按揭贷款。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可以将个人未来收入折现的按揭贷款的支持,单纯依靠过往的积蓄和向亲朋的周济,有多少家庭和个人能够实现买房的梦想呢?由此可见,这第三个来源无论对于个人的生活,还是公司的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所在。

资本市场能否发挥出作用,吸引资金进来,取决于市场中公司的质量。过去认为可以通过设定比较高的准入条件,如公司上市前三年的经营业绩保持盈利,收入达到一定的规模等,以及通过专家评审会的方式来保证公司的质量。这样的条件本意是为了保证上市公司是资质优良的企业,在上市之后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投资回报。

但我们知道,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公司的经营业绩自然也是会出现波动,以百货零售商为例,近年来受到网络购物的冲击,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发审机构可以保证公司上市前三年的业绩,但如何能够对公司上市后的业绩进行保证和背书呢?我们对比了2000年以来上市的公司上市前后的经营业绩情况,其中上市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的业绩低于上市当年的比例分别为43%,48%和45%。这就表明,希望通过设定较高的准入标准和评审来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其实也没有必要。

资本市场与其他市场的本质上都是一致的,体现是买者自负的原则。本来出于对投资者保护的措施,人为的控制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数量和上市时间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反而会让投资者形成依赖,无法对自己的投资判断行为真正负责:“打新,炒新”的热情难以消退就可见一斑。

如今,京东、阿里以及早些年的腾讯、百度等纷纷选择落户海外资本市场,这可以说是国内资本市场成熟完善的代价。 畅顺便利的上市渠道不仅为公司提供了发展的资金,更重要的,它能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和创造力,美国不断有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企业和个人创富神话的诞生:从微软、苹果电脑到亚马逊、谷歌、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等,纳斯达克的支持功不可没。希望“注册制”的改革能够尽快实现,让下一个京东或阿里不再舍近求远,助推民间创新的激情和创富的热情,夯实A股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