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银行路在何方

时间:2014-06-08  来源:昭时投资  阅读量:1869

        如今,“宝宝军团”收益率持续下滑,跌到了许多银行理财产品的水平。威胁银行的“狼”似乎远去,银行是否就安稳了呢?余额宝顶多是个“披着狼皮的羊”,对于国内的银行,真正的“狼”来自于经济的下行。

国内银行80%左右的收入来自利息净收入,贷款的增速决定银行的成长能力与盈利能力。

       中国贷款增速虽然受宏观调控影响,波动较大,但贷款增速大的变化趋势基本同GDP增速保持一致。当GDP增速在10%以下时,贷款增速回落至10%-15%之间,经济减缓贷款增速较难实现大幅度的持续增长。如今经济增长放缓是确定性事件,预计未来几年GDP增速会在7%-8%之间,相应贷款增速很可能会进一步下降,这就意味着银行整体的成长水平在10%以内,大幅低于过去20%的平均水平。

除经济下行致使贷款增长放缓从而导致银行成长性下降外,融资结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通过股票、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比例较高。而我国更多的依赖银行存贷款间接融资,这种结构较为不合理,随着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银行在融资中的地位降低是必然趋势,这是我国银行的又一大挑战。

        真的“狼”在不知不觉中靠近,银行的出路尚在何方?

        我国银行业目前的处境同80年代初的美国极为相似,只是多了互联网的冲击。我国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已经市场化,现在到了放开存款利率的攻坚阶段。美国也曾采取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步骤,1970年开始改革,一直到1986年才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完全实现自由化。美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大批银行倒闭,但仍有一批优秀的银行最终脱颖而出,其成功的根源在于另辟蹊径发展非息业务:要么对公专注于投资银行,要么对私发展零售银行,其代表分别为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

       富国银行是一家以客户为中心的全能型银行。富国银行在1979年以前所有收入均来自于存贷利息差,1979年开始发展以财富管理为主的收入存款账户服务、信用卡服务、按揭服务等一系列非息业务,这部分业务大多属于无风险的纯利服务,利润贡献大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富国银行通过提供多种类的金融服务,增加银行利润来源,加强银行利润的稳定性,最终成功转型为零售金融服务企业。在公司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股价一直伴随公司的业绩,一路高升。

摩根大通的成功,也源自非息业务的贡献,与富国银行尽力为个人提供最全面的服务不一样的是,摩根选择了投行业务。服务的对象主要为企业,为其提供复杂的结构化产品、承销债券、获取交易佣金等等,相对来讲,投资银行的规模增长迅速,但也更加容易遭受交易损失及监管的限制,这也是2000年以后摩根股价走势不如富国的原因之一。

       随着国内银行净利息收入空间的缩小,部分银行也在积极的谋求转型。像招行、民生等就明确提出了发展零售业务和小微业务,而另外一些银行则忙于申请基金、信托、证券等牌照,为将来混业经营争夺资源。无论银行选择走哪一条路,最终的目的都是提高非息业务收入占比。在非息业务方面转型快、占比高、发展得好的银行,未来增长的空间更大,确定性更高,相对而言也更加具备投资的价值。

 


二维码